
主视角连续多次聚焦传统产业,强调投资的对称性,指出传统产业的投资路线不仅“廉价”而且“优质”。新旧不能截然分开;集成是解决方案。本期主要视角侧重于从宏观、行业、战略角度为投资者提供建议,基本原则如下:
1)我们帮助客户深入分析复杂信息并提供独立见解。
2)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主观价值判断较多,而资本市场则需要从经济角度进行判断。
3)给出的结论很简单,需要分析假设。这些是最有可能的情况,排除一些不太可能的情况。
4)Help客户降低分析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虽然当前价格变化较小,但微小的变化对近期市场具有重要的方向性作用。
1、市场回顾:传统行业持续复苏
从周线数据来看,市场延续了“老年化”、年轻化的趋势。 BSE 50 跌幅最大。上证50和沪深300涨幅虽不大,但仍领先。从周一的市场表现来看,投资者仍然忽略了长期修正的科技增长。当全球投资者都在猜测AI泡沫是否会出现时,有人欢呼大型低成本国产机型即将打破“权力护城河”。奥特曼的Formatics开始褪色。目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更重视技术进步的模仿和应用而不是原始创新这一事实不太感兴趣。值得考虑更详细地解释其原因。从A股走势来看,电气设备、煤炭、石油石化、钢铁、基础化工品价格涨幅最大,其次是电脑、美容产品。
资料来源:WIND基金 Shotsu Kazunobu
2、市场预期短期政策调整和长期制度变革
2025 年 10 月的总数据好坏参半。不仅如此,今年政府的GDP增长也是如此。 5%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短期刺激政策实施动力不足。从最重要的两个资产配置变化来看,经济增长和刺激政策对风险资产不利。
那么另外两个基本面因素呢:一是流动性因素,二是通胀因素?从流动性角度来看,我们不会跟随美联储降息。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小幅上升,但无大变化。人民币,ch支撑着中国资产重估,兑美元并未大幅升值。 “十五五”规划也明确要求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考虑到这一因素,风险资产定价模型应谨慎。相比之下,从更能反映风险溢价的城市惊喜指数来看,对中国风险资产价格的支撑力强于上月。这是否意味着投资者期待这项政策带来更多刺激?
这种期望并非异想天开。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来看,政策制定者向市场明确传达了短期政策调整和长期制度变革。我们预计12月的中央经济会议将达成较为明确的政治协议。目前正处于筹备期,投资者需要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能够整合未来的政策。
3、价格因素释放积极信号
近年来,通胀因素在资产配置中基本上被忽略了。由于缺乏有效需求,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一些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基于极其悲观的市场预期。供给侧强力紧缩和政府需求侧刺激的双重效应使这些预期大幅逆转。最新公布的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和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进一步固化了政策调整的影响,投资者预期发生明显变化。
1、价格变化对预期的积极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价格波动的本质是货币、需求和生产动态调整的结果。其基本逻辑是:
首先,价格不详简单地通过提供的资金数额来确定,但通过注入的资金数额来确定。这是法律适应生产结构和实际需求的结果。价格低迷主要是由于货币供应量滞后于产出增长或需求暂时减少导致相对价格调整所致。逐渐增加表明货币、生产和需求已经恢复平衡,而不是简单地创造了太多货币。
其次,当物价较低时,消费者预期物价会继续下跌,倾向于推迟消费并增加外汇持有量。由于产品销售价格和利润下降,生产者不愿意投资扩大生产或缩小生产规模。生产结构僵化,实际需求与生产的差距更加严重。
第三,逐步提价的积极意义在于重置市场预期。逐渐增加这不是通胀风险,而是需求复苏和货币调整的良性迹象。消费者希望价格停止下跌并恢复正常消费水平。生产企业将聚焦实际需求,恢复投资,优化生产结构,促进产需调整,利润稳步回升。
四是政策重点避免价格大幅波动。价格扭曲可能会误导市场预期。只有逐步稳定的价格波动,市场主体才能准确判断真实需求,引导资源向生产领域高效配置,维护经济可持续运行。
2.价格发出积极信号
2025年10月,CPI、PPI数据呈现积极变化。两项关键指标的变化反映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积极反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消费潜力释放起到了协同效应。价格操纵正在趋向均衡区间,提供了对经济正常运行非常重要的价格支撑信号。
一是CPI环比上涨,与去年同月相比由降转升。 10月份CPI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扩大0.1点,略高于季节性水平。与去年同月相比,销售额增长0.2%,而上月下降0.3%。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9%,降幅比上月收窄1.5个百分点。能源价格下降2.4%,降幅有所放缓。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为2024年连续第六个月扩张,创今年3月以来新高,跃居亚军。这说明扩大内需等政策措施依然有效。国庆节中秋假期助力消费市场回暖,消费需求逐步释放。
二是PPI由环比稳定转为上涨,同比降幅继续收窄。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1%,上月保持稳定,为今年以来首次上涨。与去年同月相比,下降2.1%,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降幅放缓。另一方面,重点行业产能管理持续推进,相关行业同比降幅收窄。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消费潜力有序释放,相关行业价格逐年上涨。这表明国内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有所改善,工业领域生产出现积极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新浪财经公众号
我们每天24小时播放最新的财经新闻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新浪财经)
